你正在Feature Factory里工作的12种迹象
今天介绍一篇2016年的文章:《12 Signs You’re Working in a Feature Factory》(你正在一个功能工厂里工作的12种迹象),作者是John Cutler。非常简单明了,对很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,可能也会是非常亲切、熟悉或惨痛的阅读体验。
感谢《湾区日报》推荐,他的推荐语:
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 Feature Factory,胡乱堆砌各种无厘头的功能。本文列出了12种 Feature Factory 的迹象,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贵公司是不是 Feature Factory。
最典型的特点是“上线即完成”的心态,做了一个新功能,上线了,庆祝一番,然后开始新的项目开始做下一个新功能。软件产品很难看到终点线。“上线”了一个新功能,只是刚刚开始而已,往往要迭代一段时间(几个月甚至几年)后才算稳定下来。
比如Facebook成立于2004年初,在2006年9月上线了主要的功能 Newsfeed(天啊,那刚成立的2年半没有 Newsfeed,怎么用??),然后 Newsfeed 迭代到现在。理论上来讲,Google还是那个搜索引擎,输入关键词,显示10条搜索结果,从1996年的科研项目,迭代到2020年。。。
翻译文章如下。
12 Signs You’re Working in a Feature Factory
Published: November 17, 2016
过去两年里,我经常在一些行业会议中使用”功能工厂“这个词。最开始用这个词时,是因为有位软件工程师朋友向我抱怨说,他觉得他只是”坐在工厂里,批量制造出一个个功能,在流水线上传递下去“。
如何看出自己是否是在一个这样的”功能工厂“里工作?
1. 没有衡量指标。 团队根本不去衡量他们工作的影响。或者,即使有衡量指标,也只是产品经理团队内部独立进行,而且只进行选择性的分享。你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成效一无所知。
2. 频繁重组团队或项目。 团队围绕单个功能和项目分配的尺度来运转,而不是以扣人心弦的使命和出发点为中心。长期处在多任务和过度利用资源的状态。
3. 以”交付“来衡量成功,而极少讨论影响。 评价一个组织,很好的一个维度是看它平时都在庆祝什么。
4. 极少讨论失败和报废的工作。 功能不做减法。主要的衡量成功的指标是交付的功能,而非交付的成果。很少根据数据和研究学习来放弃某些工作。通常,团队缺乏能够让人放心地承认脱靶(决策错误)的安全氛围。
5. 脱离核心指标。 很少讨论团队渴望的顾客层面与业务层面的成果(outcome)是什么。团队难以将日常工作与核心的业务指标与用户满意度指标联系起来。正常迭代与”最重要的事情“长期脱节。
6. 产品经理不做复盘。 产品经理不进行定期复盘,不对他们的产品决策进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对比。工程师有测试环节,但产品经理没有。产品经理把速度和产出(output)当做他们的KPI。
7. 执迷于排优先级。 应该更严苛地决定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,却把这种严苛和努力花在排定下来要做的事情的优先级上。排优先级的时候,重点也只是放在调和团队内部的时间表,使大家表面上感到更有信心。排期排得太满,使得根据实际数据来调整和优化产品的时间所剩无几。路线图文档里有很多”功能“,却很少重点强调“成果”。
8. 缺少打磨优化。 当任务完成后(once work is "done"),团队立即开始做下一件事,而不是根据定性定量的数据回馈来做优化迭代。
9. ”放手不管“的协作文化。 很注重流程的提前量,文档都会提早很久就准备好,只为了确保开发周期开始时,工程师不会无事可做。团队并不亲身参与用户调研、探索需求、实验和验证工作。当产品交付后,团队很少和客服与销售团队交流。
10. 过长的迭代周期。 功能和需求被集中放在几个巨大的版本里,而不是实验性地小步迭代。也许你仍然是以开发冲刺(Sprints)的形式安排时间(是的,我们是”敏捷“开发),但每个Sprint结束的时候,并没有一个新版本交付到用户手里。
11. 过早地追求收入。 一些功能纯粹是为了销售业绩做的。当然,并不能说这样肯定是错的,但经济上往往站不住脚。你可能先得到了一些收入,但可能会加倍付出代价。重申一下,这种做法正是反映了这种观点:价值=功能。产品决策欠缺扎实的经济考量基础。
12. 追求光鲜表象(shiny objects)。 很少看到重构和还技术债的工作。很少看到有完整的、全局性的产品价值的提供能力。就像之前所说的,团队里的主要成功标准是新功能的产出(output)。在团队内缺乏对产品的整体健康性的赞赏,而目光都集中在光鲜表象上。对于产品的新功能,很少关注在可用性、可维护性、可延展性这些层面上的影响。
今天的邮件就到这里,觉得好的话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。
订阅请点: http://kyth.hedwig.pub